
我国玻璃钢工业发展简史
我国玻璃钢工业自1958年起步以来,已有40多年的历史。玻璃钢工业广大职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,艰苦创业,不断进取,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为钢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而今,我国玻璃钢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新材料工业体系。在玻璃钢工业发展初期,我国就研制成功一些重要的国防军工产品,填补了国家的空白,促进了我国新材料技术的发展。进入70年代以后,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,玻璃钢工业调整了产品结构,转向军民结合、以民用为主的发展方向,在玻璃钢产品的品种和产量等方面,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。尤其近10年间,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,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,使玻璃钢工业的技术水平,以及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。目前,玻璃钢这一新型材料,已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工程材料之一。
1968年,在建材部赖际发部长的亲自关怀和支持下,首先在建材部玻璃陶瓷研究院成立了玻璃钢小组,开始了我国玻璃钢的科研试制工作。同年,利用国产原材料制成了我国第一块玻璃钢板,在北京试制成功第一艘酚醛玻璃钢板拼装的机动游艇;与此同时,上海耀华玻璃厂也试制成功聚酯玻璃钢艇。从此,揭开了我国玻璃钢工业发展的序幕,开始了玻璃钢工业的历史发展进程。
我国玻璃钢工业的起步和发展,与国防建设的需要密切相联。当时研制“两弹一机”的一个主要障碍,是缺少一种特殊性能的新型材料。这些新材料属于国防尖端的高新技术,难以从国外得到援助。在完全被封锁的国际环境下,我国坚持自力更生方针,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攻关。1961年,国防科研部门把导弹头部耐烧蚀材料的研制任务,交给了建材部门。经过组织协同作战,从原材料、设计、工艺、性能、测试、机械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,终于试制成功了玻璃钢导弹头部部件,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,以后经过进一步改进,正式投入批量生产,并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。这一重大的技术突破,为我国玻璃钢工业的发展,打下了良好的基础,是我国玻璃钢工业发展历史的里程碑。
60年代中期,我国又先后解决了不饱和聚酯树脂、酚醛树脂的合成工艺问题,基本掌握了玻璃纤维及制品的生产技术,手糊、层压、布带缠绕等工艺技术,以及其他专用设备的设计技术。在建材部的统一规划下,逐步建立了北京251厂、常州253厂、天津254厂、秦皇岛耀华玻璃厂试验车间、上海耀华玻璃厂玻璃钢研究所、哈尔滨建工学院玻璃钢研究所、上海同济大学玻璃钢研究所等玻璃钢生产科研基地,形成了玻璃钢早期“南三北四”的布局,奠定了我国玻璃钢工业科研、生产的基础,并为我国玻璃钢工业科研、试制、生产一体化的格局,提供了良好的模式。与此同时,化工、航天、航空工业部门的有关单位,也开始进行玻璃钢的研究试制工作。这些单位或部门与建材系统互相配合,推动了这一新型材料工业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。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我国玻璃钢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,科研试制成果不断涌现,产量大幅度增加,各类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。据国家建材工业局统计,我国玻璃钢制品年产量,从1981年的1.5万吨,发展到1989年的5.5207万吨,增长了近4倍,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60%以上。目前,玻璃钢产品已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,在石油、化工、建材、交通运输、船舶、煤炭、纺织、轻工、机械、电器、环保、农林渔业、体育器械等10多个工业部门;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,目前注册登记的玻璃钢生产单位就有1200多家,有关科研设计单位约20个,职工队伍7.4万余人,除西藏自治区省,市、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。
玻璃钢制品年总产值约14亿元,品种近千种。由于玻璃钢企业投资少,能耗低,工艺简单,许多地区出现了大批劳动密集型的集体、乡镇和个体企业,使我国玻璃钢工业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工业发展基础。但是,我国玻璃钢工
业的发展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,在品种、产量、质量以及管理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,还有带进一步的提高,以期在 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。涌现,产量大幅度增加,各类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。据国家建材工业局统计,我国玻璃钢制品年产量,从1981年的1.5万吨,发展到1989年的5.5207万吨,增长了近4倍,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60%以上。目前,玻璃钢产品已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,在石油、化工、建材、交通运输、船舶、煤炭、纺织、轻工、机械、电器、环保、农林渔业、体育器械等10多个工业部门;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,目前注册登记的玻璃钢生产单位就有1200多家,有关科研设计单位约20个,职工队伍7.4万余人,除西藏自治区外,各省、市、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。玻璃钢制品年总产值约14亿元,品种近千种。由于玻璃钢企业投资少,能耗低,工艺简单,许多地区出现了大批劳动密集型的集体、乡镇和个体企业,使我国玻璃钢工业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工业发展基础。
但是,我国玻璃钢工业的发展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,在品种、产量、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,还有待进一步提高,以期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。我国玻璃钢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历程,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的。它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:第一,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。60年代初期,在不太长的时间内,自力更生研制出了许多军工配套产品。从国防尖端到常规武器,从各个军兵种的武器装备到后勤装备,填补了很多空白,发挥了很好的作用。直到现在,不少军工产品,如国防尖端武器,人造卫星的很多玻璃钢部件,玻璃钢飞机礁旋桨,风机叶片,以及玻璃钢枪托、一引信、高压气瓶、快艇、雷达罩等,都是那时开始搞起来的。第二,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,在不同时期调整玻璃钢工业的发展部署,坚持以产品应用为主的开发方向,以开发新产品带动原材料、工艺、性能、标准等项工作的开展,建立了科研、试制、生产一体化的格局。例如,为适应耐腐蚀玻璃钢制品的需要,开发了乙烯基醋树脂,又如为解决玻璃钢制品的表面性能问题,研制了各种胶衣树脂和表面毡生产线等。第三,我国玻璃钢工业已经建立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,量大面广的乡镇企业为群体的多层次跨部门的工业体系。这对贯彻我国玻璃钢工业以发展民用为主的方针,大力开发玻璃钢产品等方面,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。1981年我国玻璃钢年产量近1.5万吨,1984年达到6.1万吨,在三年内翻了两番。玻璃钢冷却塔、汽车、船艇、玻璃钢管道、贮罐、浴缸、卫生间、波形瓦、游乐器材等产品,都是适应国民经济各工业部门不同时期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。
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,玻璃钢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。从沿海地区伸向内地省份,在广东、浙江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、河南等地,分别形成了几个较为集中的生产基地,在原材料制造、产品设计、工艺装备、产品的生产和推广应用等方面,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,巳经逐步改变了过去品种单一、工艺落后的生产模式,向着产品系列化和高技术方向迈出了一大步。随着各种玻璃钢新产品的不断开发,可以预计,我国玻璃钢产品市场兵有十分广阔的前景。现举几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叙述如下:
1。节约水资源
我国水资源十分宝责,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/4,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约有23。个城市缺水,工业循环用水率平均还不到409/o,而工业发达国家已达到80%以上。我国万元工业产值平均耗水量为513米.,是工业发达国家的2倍。因此,广泛开展工业循环用水是一种有效的节水途径,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。10多年来,我国玻璃钢冷却塔,以其重量轻、投资少、耐腐蚀、占地面积小等很多优点,逐步取代了砖木结构塔和混凝土结构塔,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。目前,国内已形成了江苏、广东、浙江、河南、上海等五个主要生产区,这些地区共有近3万多台玻璃钢冷却塔正在运转,一些新的产品还在不断地出现。到2000年,我国城市工业用水量将增加至900亿米.。我国淡水资源紧缺,推广使用玻璃钢冷却塔,发展工业循环用水显得尤为重要,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。
2。防腐工程及制品
过去习惯采用的铸铁管、预应力水泥管、焊接制管,由于笨重、耐蚀性差、易开裂、加工工艺复杂等因素限制,将逐步被玻璃钢管道所取代。据有关资料统计,我国每年因各种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亿元,仅化学腐蚀一项,损失就达16亿元,因此发展玻璃钢管道势在必行。若以连续玻璃纤维缠绕管与铸铁管相比较,安袭工效可以提高60%,成本降低40%,节省能耗35%。以防腐工程为例二仅大庆、胜利油田预计每年新开发油田就需要防腐管道6000公里,需要更换的约3000公里。若以玻璃钢管取代部分钢管,仅这两个油田就需要5万吨玻璃钢管。青海钾肥厂新建一期工程的输管线,因土壤盐雾腐蚀严重,必须采用玻璃钢管。又如,贵州磷矿采用矿浆输送法的20多公里管路,也需要采用玻璃钢管。以上说明我国玻璃钢管道需求很大,市场潜力也很大。